黑料网每日爆料:黑料网每日最新事件与热点爆料路法治绽新辉
央广网庆阳8月19日消息(记者费权)两千年前,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在甘肃1600余公里的黄金路段上,河西四郡的繁华、嘉峪雄关的壮阔、金城古渡的喧嚣共同铸就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而今,当驼铃的余韵仍在戈壁回荡,这条承载着历史梦想的长廊之上,法治的光芒正与名胜古迹交相辉映,与壮美风光相得益彰;从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数字时代的网络通畅,甘肃的法治建设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8月19日,“‘e 法善治网聚同心’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甘肃站”活动在庆阳市华池县启动。
央广网记者现场了解到,从庆阳“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的线上服务窗口到南梁法治教育基地的数字法治场景,从兰州枣林西社区网格员带着普法小程序穿梭楼院到西固金城公园的“线上+线下”普法新景观,从酒泉数字安全科普基地的互动体验到反诈中心的AI主播宣讲,甘肃正以网络为翼,让法治的种子顺着丝路脉络,在陇原的沟壑与绿洲间深深扎根,正如黄土高原上顽强生长的胡杨,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红色法治基因注入数字血脉,传承中创新
在庆阳市华池县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内,一束束光打在泛黄的卷宗与褪色的物证上,诉说着那段“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历史。工作人员轻点屏幕,一段根据“刘巧儿案”改编的普法动画便生动呈现,让参观者在光影中感受“深入群众,就地办案”的司法精神。这正是甘肃将红色法治资源数字化的生动实践。
庆阳市人民法院“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2022年成立以来,不仅延续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优良传统,更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工作室建立“一刻也离不开群众”网页留言服务窗口,及时倾听群众声音,回应群众司法需求,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同时,主动下沉基层,简化诉讼程序,注重实地查证,联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力量,多元化解纠纷,开展巡回审判,将法庭设在田间地头、社区村落。针对偏远地区或特殊案件,上门开庭、现场调解,用通俗语言化解家事、邻里矛盾。
南梁法治教育基地则通过3D建模还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法治场景,扫码即可收听“豆选法”“三三制”等民主法治实践的讲解。这种“红色基因+数字技术”的模式,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法治初心。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展示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审判方式,向人们进行优良的司法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
红色法治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新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甘肃将革命时期的法治实践转化为网络普法的鲜活教材,既守住了红色根脉,又让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了法治精神的代际传递。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红色法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法治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构建普法立体网络
走进“e法耀陇原”甘肃省“八五”网络普法展览现场,45块主题展板图文并茂,扫码即可观看各市州的普法案例视频。庆阳的“马锡五审判方式”线上调解平台、兰州的社区网格普法小程序、酒泉的反诈直播间……一个个鲜活案例组成了甘肃网络普法的“全景地图”。
西固区金城公园普法园将法治元素融入网红打卡地,园内的廉政文化园、法治公园等特色区域,通过“线上+线下”“传统+创新”的方式开展以案释法实践。打造以西固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区融媒体中心为中心的普法基地,将“清朗”专项行动成效作为“以案释法”的驱动力,线上依托“媒体矩阵”、线下通过“案例课堂”创新开展普法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等“10进”活动,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这种“逛公园学法律”的模式,让普法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
安宁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的网格员打开“陇情E通”APP,录入刚排查到的邻里纠纷信息,系统自动匹配相关法律条文和调解案例。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精准化,建立“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网格化服务体系,采取“线上+线下”的双服务模式,通过多元力量参与,让社区治理由“单兵作战”转为“协同善治”。这种“网格+网络”的普法模式,让法律条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社区语言”。
从实体展览到虚拟展馆,从社区网格到网红地标,甘肃的网络普法打破了时空界限。线上平台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普法内容能够随时随地传播;线下阵地则提供了真实的体验和互动机会,增强了普法的实效性。这种“线上引流、线下落地”的闭环,让法治宣传既“有广度”又“有温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普法格局,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科技赋能精准普法,守护数字时代安全
在酒泉职业技术大学的数字安全科普素养基地,学生们正在体验“恶意手机充电站”互动项目,亲身体验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该基地由酒泉市委网信办引进360数字安全集团并与酒泉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设有3个科普展厅和1个研讨交流室,是甘肃省网络安全人才实训基地和酒泉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网络安全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酒泉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的AI女主播正在直播讲解最新诈骗话术,屏幕上实时滚动着96110报警专线的接警数据。反诈中心与多家银行、通信公司实现“警、银、通”三方合署办公,开通96110报警专线,实行24小时值守,及时处理受害群众报警,紧急止付、咨询等业务。这种“AI+真人”的宣传模式,让反诈知识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
金塔县网络安全主题公园的“防诈反诈区”里,老人扫码观看情景剧《保健品骗局》,孩子们则在“网络安全知识翻一翻”装置前答题闯关。公园紧扣“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主题,设置四大特色功能区,以多样化形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方式。
科技的应用让甘肃网络普法实现了“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定制内容,用技术手段降低理解门槛,使普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投放”。从数字安全科普到智能反诈宣传,科技不仅提升了普法效率,更构建起一道守护群众数字权益的“防火墙”,让人们在数字时代能够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同时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基层创新激活普法末梢,服务群众零距离
“张大爷,您看这样操作就能查到养老金发放记录了,还能学习社保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金塔县东南街社区民法典馆,“网小帮”志愿者正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
该项目秉持“不会上网我来帮”的核心理念,聚焦老年人等群体的网络使用需求,提供基础网络服务、智能技术教学和网络安全宣传等服务。这种“以老帮老、以新带老”的模式,让老年人在融入数字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实用法律知识。
高台县骆驼城镇的村民王女士通过“四级七天”调解法的线上平台,几天就解决了宅基地纠纷。“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是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创新实践,通过网格员初调、村调委会劝调、镇综治中心联调、工作专班专调四个层级,确保99%的矛盾纠纷在7日内得到有效化解。线上调解平台的运用,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现实。
金塔县古城乡综治中心的“平安金塔”智管平台上,71名网格员实时上传巡查信息,65名“法律明白人”在线解答群众咨询。中心创新建立“12345”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法,配套运用“平安金塔”智管平台、陇情E通APP和100个“雪亮工程”高清摄像头,常态化开展公共安全隐患整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法治服务通过数字网络延伸到了最偏远的村落。
基层是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甘肃通过激发基层创新活力,让法治服务扎根群众身边。无论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还是贴近生活的矛盾调解机制,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当法治服务变得触手可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便有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层社会治理也更加和谐稳定。